查看原文
其他

本期目次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年38卷第1期

本刊编辑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09-04
2024年 1期


01

基于微分博弈的草原放牧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冷杰,祁新,曹锃

摘要: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可持续保护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前草原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引入生态补偿政策,构建了政府草原放牧管理与牧民放牧决策的微分博弈模型,探讨了双方的动态最优决策以及草原生态水平的演变规律,阐释了生态补偿政策的效用机理。研究表明:在草原放牧管理中,政府和牧民采取状态依赖的动态决策是实现草畜平衡、最大化利用草原资源的有效途径;政府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在保障牧民收益的同时取得更好的草原生态保护成效;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推行过程中,增加生态补偿力度可以有效激励牧民合理减牧,进而促进草原生态水平的提升。

02

新时代背景下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内涵嬗变及核算体系探究——以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作者:范树平,米逸诗,余波平,岳娟,夏敏,奚星伍,徐永

摘要: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作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关键要素,科学确定其价值内涵、核算体系及精准测度尤为重要。从社会保障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的双重视角,综合运用机会成本法、替代法和影子价格法等核算方法,以及核密度估计、空间趋势、重心迁移等模型算法,构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体系及其对应方法体系,并对安徽省15年来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演变规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徽省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增长约1.02倍,超过200万元/hm2达到11个评价单元,总体呈现由中部向南北逐步递减的趋势;每个维度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尤以养老保障价值提升幅度最大;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现较为明显区域分异,空间分布更加扁平化且东南部增长较快,重心自中部向东南移动趋势显著。研究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构建社会价值核算体系、优化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及立足耕地资源保护战略等政策建议,为深化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及其保护管控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0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基于三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视角


作者:杨朔,杨禾馨,赵国平

摘要: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推动该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遥感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的缩减,生态空间的稳定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张。2)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过程,各期质量指数分别为0.582、0.580、0.583,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转换类型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影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核心因子是耕地面积占比,关键因子是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降雨量,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呈双因子和非线性增强的关系特征。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应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04

“三区三州”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戢晓峰,李明骏,陈方,黄海琴,曹瑞

摘要: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科学评估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巩固拓展“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中以怒江州为例,结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SD)进行交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状态模拟,利用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情况的乡村振兴指数分析自然增长、交通高速发展、环境友好以及协调发展四种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怒江州公路里程与居民交通消费水平每增加5.04%和2.9%,乡村振兴指数上升0.03个单位,经济指数上升0.027个单位,社会福利指数上升0.0656个单位,生态指数下降0.018个单位。2)交通高速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怒江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3)在所有发展模式中,协调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怒江州乡村振兴指数。

05

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与遗产廊道适宜性构建


作者:张子博,曹如姬,康峰

摘要:太白铁路是太原地区服务于工业运输的重要铁路,其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借鉴遗产廊道理论,聚焦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资源,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以太白铁路沿线31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引入适宜性分析,依据太原市自然环境、交通条件、遗产特质、服务设施4方面的阻力值与权重值,模拟生成潜在廊道,并进一步探讨基于遗产廊道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发现:1)建设时间上,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集中建设于社会主义工业初创期(1950年-1963年),行业门类上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2)空间分布上,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具有聚集特征,主要聚集于杏花岭区西南部、万柏林区东北部、万柏林区西山地区;方向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格局,方向分布演变受各时期工业建设政策影响。3)遗产廊道构建适宜区呈“三核心一面域”的分布格局,“三核心”为杏花岭区西南核心区、万柏林区东北核心区及万柏林区西山核心区,“一面域”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区。基于此,提出确定适宜廊道宽度、形成特色保护集群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06

碳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分析——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证据


作者:祝福云,师宇星

摘要: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07

理性与道德双重驱动: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调查


作者:李倩娜,姚娟,熊长江

摘要:推动公众参与旅游碳补偿是实现旅游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文中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678份游客调查样本为例,从理性和道德两个视角构建基于扩展理性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游客旅游碳补偿支付意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理性驱动因素方面,游客旅游碳补偿态度、碳排放风险感知和碳补偿政策认知正向影响游客碳补偿意愿,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在道德驱动因素方面,游客的旅游碳排放后果意识会唤起环境责任意识,激发个体规范,进一步影响碳补偿支付意愿;社会规范在个体规范和碳补偿支付意愿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社会压力的形式修正游客环境道德标准从而提高碳补偿支付意愿。明晰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可为旅游碳补偿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08

“城市更新+文旅”的城市孤岛空间多维拓扑结构与功能重塑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


作者:唐夕汐,夏青,田里

摘要:从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德勒兹褶子说、阿特金Q分析等理论动力源出发来分析城市孤岛与周边现代化城市排斥与包容的辩证关系,并构建了城市孤岛“C-B”空间4维拓扑结构集合。采用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数据获取方法,从历时性拓扑演化的过程中,提炼出黄埔古村“村港一体”的拓扑不变量;从共时性的角度聚焦第四次拓扑结构,探索出“城市更新+文旅”的空间功能重塑模式是黄埔古村为代表的城市孤岛有效实施新时代空间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之一。

09

遗产表征视域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与空间识别


作者:漆建武,李巍,张凯,王录仓

摘要:文化记忆反映了不同群体对特定空间场所的地方情感与文化依恋。以文化记忆、空间生产与场域为理论支撑,研究通过人地系统内物质与精神要素的互动构筑了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内涵解释的表征框架,建构了文化遗产与记忆的“共生”机制。基于此,以黄河流域167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内涵、文化属性及价值归属等的分析划分出黄河流域“8类记忆场所、2类记忆表征、6类记忆空间”的类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遗产为记忆主体的文化记忆空间识别序列。同时,结合文化记忆指数、场能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遗产表征下的黄河流域文化记忆水平及空间场能进行测度,进而从全域空间探索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在时间演变中表现为突变式增减,精神信仰型与功能表征型文化记忆在历史过程中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史前记忆、宋元及明清时期成为时期内的记忆强点;从空间场能变化格局来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空间场能高低值差异明显,记忆高值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太原、大同、平遥、西安、蓝田、洛阳等城市;从空间结构来看,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表现为功能表征主导的强集聚、精神信仰与媒介叙事主导的一般集聚、社会感知主导的弱集聚。研究旨在以文化记忆为路径确定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10

面向资源转化的中国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研究——基于“人-业-位”要素视角


作者:芮旸,罗飞,王玲,孙玮鸿,刘晓琼

摘要:不同于一般村落,传统村落兼具社区、遗产和资源三重属性,资源属性的转化在其振兴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面向资源转化,选取42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开展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资源转化的核心要素是人口、产业和区位,其中“人”是主体、“业”是基础、“位”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2)传统村落按单要素的优劣性分为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产业一般村与示范村、区位不优村与优势村,按三要素的完备性分为4类8型。3)传统村落难以村村同等、同样、同步振兴,仅1.09%的村落三要素俱全,46.88%的村落三要素俱缺;只有约5%的村落有优势主导产业,近70%的村落人口空心化,超过2/3的村落缺乏区位优势。但有要素优势的村落分布更均衡,有利于形成以点带面的振兴格局。4)传统村落根据资源转化要素类型的不同,可相应采取转化示范、人口集聚、产业提升、区位改善、人口驱动、产业带动、区位拉动、资源保护等路径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并分4个梯队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11

肉牛紧密产业组织模式能否促进繁育养殖增收?——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427个繁育户样本的实证分析


作者:王玉斌,吴曰程

摘要:文中构建了肉牛繁育养殖户的成本收益核算框架和利润函数,利用微观调研数据和多元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肉牛繁育户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收入情况,并评估了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相对于传统松散型的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肉牛繁育户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能够显著增加养殖经营收入,且“混合一体化”的增收效应优于“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扩大繁育户规模利于发挥紧密型模式的增收效应,在规模偏小样本中,增收大小关系为:“混合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在规模偏大样本中,增收大小关系为:“混合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12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调研数据


作者:王本业,孙国艳,罗龙泉,李妍,高建中

摘要: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是解决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上地区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有序Probit模型与ISM模型研究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研究发现:1)受教育程度、价值感知、农业收入占比、耕地经营面积、政府推广与社会网络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6个显著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发生作用又相互关联,并处于三个不同层级。其中,价值感知是位于第一层的表层直接因素,农业收入占比、政府推广与社会网络是位于第二层的中间层间接因素,受教育程度、耕地经营面积是位于第三层的深层根源因素。


13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粘土夹层水力性质及其生态水文意义探讨


作者:刘斐耀,尤全刚,薛娴,黄翠华,潘晶,张丽娟

摘要:土壤水力性质是土壤水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影响因子,其对土壤水分分布状态、土壤水分循环的强度与速率具有重要影响。粘土夹层虽在干旱区呈不连续分布的状态,但其植被覆盖率却远高于相同水热条件下的非夹粘土壤。文中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粘土夹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质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壕沟法对该地15年林龄的深根系乡土物种多枝柽柳根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夹粘土壤剖面的水力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粘土夹层对干旱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生态水文意义。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的重要因子。2)15年林龄多枝柽柳根系生物量(d<2mm)在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3)粘土夹层具有较高的持水性,其可通过毛管作用补给其他土层,同时,粘土夹层阻滞了土壤水分的运移,二者的共同作用改善了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的土壤水分条件。粘土夹层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入渗和存储的环境,在含有粘土夹层的土壤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干旱区固沙植被的恢复和建设。文中研究为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文过程、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14

半干旱区雨养农田绿肥作物轮作休耕技术措施研究


作者:赵仰徽,齐向辉,任稳江,车宗贤,任亮

摘要:为探索休耕地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以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毛苕子→春油菜→箭筈豌豆(R1)、春油菜→箭筈豌豆→毛苕子(R2)、箭筈豌豆→毛苕子→春油菜(R3)3个不同绿肥作物轮作序列,及撂荒(CK1)、裸闲(CK2)共5个处理,开展3年定位试验,通过系统监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参数,明确不同处理对休耕地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处理可年生产绿肥干物质2257.5-3478.3kg·hm-2,其年均农田土壤水分耗散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69-71.36mm,但绿肥干物质还田使0-20cm土层有机质较撂荒和裸闲处理显著提高了8.87%-32.8%。R3处理一个轮作周期的绿肥总干物质还田量较R1、R2处理增加了54%、19.9%,水分总耗散量较R1、R2、CK1、CK2处理增加了62.98mm、29.14mm、140.34mm、202.78mm,水分生产效率较R1、R2处理提高了39.3%和21.4%;3年轮作结束后,0-40cm土壤容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介于1.151-1.219g·cm-3之间;R3处理0-20cm土层有机质分别较R1、R2、CK1、CK2处理提高了27.5%、2.6%、44.5%、18.4%。综合来看,传统撂荒和裸闲方式耕地质量恢复较慢,合理的绿肥轮作还田可有效加快耕地质量恢复,以箭筈豌豆→毛苕子→油菜轮作还田方式效果最佳,可在半干旱生态退化区推广应用。


15

植被覆盖对季节冻土区黄土斜坡水热变化及稳定性影响


作者:李广,汤明高,张明礼,左炙坪,帅奕垚

摘要:植被覆盖对斜坡土壤水热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而水热变化会导致斜坡地下水位、稳定性改变。以黑方台斜坡植被覆盖区域、无植被区域的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植被覆盖对季节冻土区斜坡土壤水热与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1)无植被区域土体冻结深度更厚,冻结持续时间更长,促进地下水往植被覆盖区域渗流,导致植被覆盖区域土壤含水量更高。2)在冻结期,无植被区域地下水位的上涨幅度高于植被覆盖区域,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植被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动,其滑移面也更陡。(3)黑方台植被覆盖区域滑坡具有渐进后退式演化特点,每次滑移面均会沿滑坡后壁凹槽底部发生,形成逐级后退的破坏模式。


16

不同下垫面积雪反演参数的率定研究


作者:刘致远,肖建设,史飞飞,曹晓云

摘要:青藏高原积雪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对地表能量交换、水文过程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NDSI指数阈值法从卫星数据中获取积雪覆盖信息是当前主流技术手段,但受限于高原积雪偏浅、消融快、下垫面类型多样和斑块化分布显著等特征,采用NDSI固定阈值往往不能精确提取高原积雪分布状况。文中以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为研究区,利用MOD10A1数据分析典型下垫面类型积雪区的NDSI与站点自动观测雪深间对应关系,以确定不同下垫面类型积雪的判识参数NDSI阈值范围,得出研究区典型下垫面草地、裸地、耕地、城镇用地的积雪反演参数NDSI最优阈值分别为0.32、0.19、0.20、0.36,用Landsat8 OLI数据判识的积雪空间分布作为“真值”对使用NDSI最优阈值判识出积雪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草地、裸地、耕地、城镇用地四种下垫面积雪判识提取的总体精度(OA)分别为92.88%、92.56%、97.19%、99.81%,表明考虑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NDSI阈值率定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反演判别精度。


17

苜蓿与羊草混合比例对青贮饲草品质的影响


作者:丁霞,肖燕子,孙林,何立超,唐佳新,胡梦洁,姬宇飞

摘要: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两种原料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后的效果,试验将紫花苜蓿与羊草分别按鲜重质量比10:0、8:2、7:3、6:4、4:6、3:7、2:8、0:10混合青贮,并在贮存60天后,对不同比例的混贮饲草进行感官评价、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V-Score评分系统对发酵品质进行打分,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比例青贮饲草的营养和发酵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两种原料的最佳混贮比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羊草混贮效果优于紫花苜蓿和羊草单贮,混合青贮相比于单贮能够更好地保存及均衡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并提高青贮发酵品质,且当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比例达到6:4时效果最佳。


18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天然更新空间关联性研究


作者:刘济萌,刘贤德,马瑞,赵维俊,敬文茂,拓锋,王艳霞

摘要:青海云杉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的建群种,其天然更新的空间关联性及集聚模式对种群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22年8月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800-3300m样地内的青海云杉林进行每木检尺,研究将胸径小于50mm的青海云杉植株划为更新苗,并选取更新苗胸径、株高两个生物指标,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胸径、株高的空间关联性及集聚模式。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更新苗胸径、株高均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胸径空间关联性呈现为2800m>3100m>3000m>2900m>3300m,株高空间关联性呈现为2800m>2900m>3100m>3000m>3300m,仅3200m样地胸径和株高均表现为不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表明更新苗胸径和株高的空间关联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2)不同样地更新苗胸径和株高个体间空间正自相关的数量远多于空间负自相关,表明青海云杉更新个体的生长有益于邻近径级个体的生长。3)更新苗胸径和株高整体呈现为低低集聚比高高集聚更为集中,且相互间分界明显,表明邻近径级的植株间关系较为协调,径级差异较大的植株间排斥效应较为明显。4)更新苗胸径和株高均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交替分布的现象,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高高集聚现象逐渐消失。


19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空间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


作者:周霖,唐承财,周成,张旭红

摘要:运用核密度评估、Ripley’s K(d)函数、标准差椭圆法对我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NNCTCC”)的空间结构给予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NNCTCC在我国总体呈“东密西疏、多核分布”空间特征,还形成了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的多核态势。2)NNCTCC在0~758km范围内集聚程度不断增强,758km以外集聚性则有所下降。在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布最为集中,在大西南经济区则相对均衡。3)总体与各批次空间重心均位于112.808°~113.071°E和31.579°~32.365°N范围内。在我国南北方向上差异仍有扩大趋势。4)NNCTCC空间分布受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驱动。地区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维度中影响最大,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影响较小。自然环境维度中,NNCTCC呈显著的平原和河流指向性,此外,还具有积温与降水地带性特征。


20

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对游客满意度的非对称影响研究——以天津五大道为例


作者:黄晶,邢丹璞,王文鸽,王菁娜

摘要: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实问题。针对以往历史文化街区满意度研究中线性影响关系的假设局限,文中基于三因素理论提出非对称影响关系假设,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识别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属性维度,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四个属性维度,分别为视觉审美、文化特色、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商业业态,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的非对称关系得到检验。视觉审美、旅游公共服务与游客满意度间存在负向非对称效应,属于基本因素;旅游商业业态与游客满意度为正向非对称关系,属于兴奋因素;文化特色与游客满意度基本呈现出线性对称关系,属于表现因素。历史文化街区的满意度三因素结构可为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各属性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21

基于TPB-SIT模型的城市居民冰雪旅游的行为机制研究


作者:曹颖,葛程诚

摘要:冰雪旅游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者行为的分析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建构作用。文中整合社会影响理论(SIT)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城市居民冰雪旅游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健康精力、场地与服务与冰雪旅游意愿、旅游行为之间的结构关系,并在跨样本恒等性检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人口特征、冰雪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各潜变量水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对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旅游者的健康精力、冰雪旅游的场地与服务对居民冰雪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愿在成本等限制性因素对冰雪旅游行为的影响发挥中介效应;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冰雪经验的人群的行为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22

西北自驾旅游流转移扩散规律研究


作者:张瑶,吴晋峰,王子豪,屈雪雅,石晓腾

摘要:西北地区远离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市场区,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受自驾旅游者青睐?距离衰减规律失灵了吗?应用UGC和问卷调查数据,对西北自驾旅游流转移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自驾游空间广阔,80%以上的自驾线路“行游比”介于0.5-0.7之间,具备吸引长途自驾旅游者的客观条件。2)西北地区自然和文化景观优美独特,对1500km以外地区的远程出游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导致距离衰减规律表面上“失灵”。3)90%的西北自驾游线路距离超过2000km,用时8-10天,平均串连9个目的地,主要模式为“区域环游式”和“锁链式”。4)西北自驾旅游流的扩散场在“胡线”东南,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区,集聚场以“大环线”为骨架,以西宁、海西州、海南州、酒泉等12个节点为枢纽,呈现“嘉峪关阻断”现象。

制作:丁霞

审核:杨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